宣传园地
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发布时间:2016-10-11  来源:  作者:  浏览量:

  苏轼曾说“可使食无肉,不可使居无竹”,在文人学子眼中,在居住之处有所喜爱的花草为伴,是一种精神满足。林逋于梅是如此,子猷于竹是如此,渊明于菊亦是如此。莲以其卓越风姿,也参与到了文人学子的生活之中,成为他们人生体验的表述者、旁观者、寄托者。

  王维在临湖亭上把酒言欢,“当轩对尊酒,四面芙蓉开”,面对四面绽放的荷花,而举酒开怀,美景如此,何等惬意。

  姜夔写范成大晚年退隐石湖的生活,“家住石湖人不到,藕花多处别开门”(《次石湖书扇韵》),在人迹罕至的石湖退隐,门口有荷花点缀风景,既写出了心态之平静,又暗喻了内心的清净。

  杨万里送别友人,见西湖六月美景,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(《晓出浄慈送林子方》),颇有气势,而此处荷花之美较于他处更显视觉冲击力。

  莲,有很多别名,比如荷花、芙蕖、芙蓉、水芝、泽芝、水芸、菡萏等等。如何来区分呢?《尔雅》中这样解释:荷,芙渠。其茎茄,其叶蕸,其本蔤,其华菡萏,其实莲,其根藕。

  可见,在古人的眼中,莲花就是荷花,也就是芙蕖,这是对整株植物的称呼。若细分,菡萏为花、莲为果实、藕为根。再细分,花未开时为菡萏,花已开则为芙蓉。

  事实上,在文学作品中,莲、荷、芙蕖、菡萏等是通用的,所指向的都是我们熟知的荷花,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异往往被忽略,而统一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君子意象:莲。

  先秦屈原以荷为衣:“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”(《离骚》),以荷为盖:“筑室兮水中,葺之兮荷盖”(《湘夫人》),都是借助莲之清洁不染、芳香纯洁,来表达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,在浊世中不同流合污,心向清洁。

  魏晋曹植写莲,“览百卉之英茂,无斯华之独灵。结修根于重壤,泛清流以擢茎”,将莲的优雅形态和清洁品质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
  唐代郭恭写秋天的莲,“托根方得所,未肯即随风”(《秋池一枝莲》),独立坚强,而意志坚定。

  宋代苏辙的邻居送他莲根几许,苏辙栽之于盆,花开后,只见“白莲生淤泥,清浊不相干”(《盆池白莲》),高洁之态跃然纸上。

  而在众多的咏莲作品中,最能概括莲的品性、最能体现文人的人生追求的,恐怕是宋代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了。莲的君子意象,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作品中,若隐若现。而周敦颐此作,可以说是奠定了莲的君子意象。

  他在这篇小文中,这样写道:

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

联系我们 运城校区地址:山西省运城市安邑庙风西路34号
太原胜利桥校区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兴华北环街2号
太原小店校区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马练营路345号
关注我们水院官方微信